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夹缝中求存的春秋航空公司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2-03-15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战略管理
一家民营航空公司的艰难生存之道,最终让春秋航空成为中国“民营航空仅存的硕果”。

  没有人同意王正华(微博)进入航空业,上至政府领导,下至公司员工。

  那是2004年,改革开放已有26年,加入WTO已有3年,那种做任何生意都要先问“姓资姓社”的年代早成历史,那种由国家分配一切资源的岁月早已淡去,“市场竞争”,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一种常态。不过,航空业?很多人摇头。

  事实证明,当年投反对票的人并非没有道理。虽然,2004年的中国民航业迎来一轮开放的曙光,三家民营航空公司申请成立,后又有追随者。但仅仅8年后,有的名字就已成历史;在这组稿件落笔之时,东星集团诉民航中南管理局一案二审在广州开庭,“尸骨已寒”,东星集团至今还在为东星航空之死讨说法,悲壮乎?

  但换个角度看,王正华也没错。最近,一再推迟的春秋航空上市计划即将成为现实,春秋航空拟于近期完成A股IPO(首次公开募股),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果上市成功,春秋航空将成为国内第五家(三大航外加海南航空(微博))上市航空公司。与前四家不同,这将是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

  什么是王正华的生存之道,让春秋航空可以“硕果仅存”?其中又有多少酸甜苦辣?

  十年苦等

  2004年初,上海市一位与王正华私交颇笃的老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沓厚厚的数据,王正华一看,这是1994年-2004年10年间世界航空产业的主要经济数据指标和世界几大主流航空公司的营收数据。

  老领导问他:“听说你要做航空公司,你研究过吗?”

  “略有研究。”

  “略有研究?我看你根本不了解这个行业!你看看这些数据,过去10年,即使是美国,能赚钱的航空公司有几个?多数年份,都是亏的多、赚的少!”

  王正华说,他至今都很感激,一位不分管交通运输的领导,为了提醒自己未来的经营风险,竟然自己做了那么多研究和功课。但是,感动改变不了他的决定。

  王正华并没有大谈对航空公司的构想和准备,只是缓缓说了下面一段话:“当然航空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低回报的产业,会非常难做,我们也知道。但是,正因为非常难,我们感觉我们进去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

  王正华解释说,自1981年创办春秋国旅以来,一直在做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做到一定程度如何延伸产业链?国外也有其它模式,但都对政府背景要求很高。“那样的行业我们感觉民营公司要想进入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不去做这些风险更大、竞争更激烈的行业,我们民营企业还能做什么呢?”

  这段话,虽然无奈,也暗透着几分自信。他的言外之意,民企除了把自己抛入激烈竞争的洪流中,别无他法。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航业的政策环境,也让王正华相信,这会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行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