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文章页
中国光伏业遭遇双反之痛 大多数企业面临亏损
字号:

类别: 企业经济 时间: 2011-12-14 来源:《英才》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亏损
又一次官司缠身,中国光伏像是交了霉运一样,不仅遭遇了多晶硅、组件和电池价格的一路下滑,又未能躲开美国对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企业进行“双反”立案调查。“

  又一次官司缠身,中国光伏像是交了霉运一样,不仅遭遇了多晶硅、组件和电池价格的一路下滑,又未能躲开美国对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企业进行“双反”立案调查。“内忧外患”已然成为光伏产业的现状。

  光伏产业尴尬局面与欧美市场的增幅减缓,以及光伏产业吸引了过多投资致使产能严重过剩是分不开的。自2009年,光伏电池和组件,以及多晶硅的价格就已是不时地遭遇“滑铁卢”,暴利也随着欧美补贴政策的削减而一去不返,到了2011年,大多光伏企业已是微利甚至亏损,企业资金链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从各个市场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角度来看,2010年,欧洲市场还占到全球光伏市场的70%以上,到了2011年就已是低于60%,但是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仍在不断地上升。欧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所占比例的逐步下降,预示了欧洲增长幅度变缓,同时,全球其他地区的市场也在逐步上升,说明其他地区市场潜力在逐步释放。由此可见,中国光伏企业过分依赖欧洲市场生存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而国内终端市场虽已启动,但真正成熟仍需假以时日,很难填补欧美市场的减幅。更何况,欧美市场不只是增长放缓,因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致使诸多企业生存困难、破产。如此,光伏产业的雾霾还将持续多久?谁又能撑过此轮寒潮袭击?

  遭遇“双反”之痛

  制造贸易摩擦,提出“反倾销反垄断”(以下简称双反)调查,已经成为美国抵制竞争的惯用伎俩。

  11月9日,美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将“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s联合其他几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针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推至正式立案程序。调查范围包括光伏组件、电池、以及其他国家在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美在光伏领域的第一次摩擦。早在2010年10月,美国就曾宣布:就中国是否对国内清洁能源行业提供非法补贴进行调查,即所谓的“301调查”。“301调查”刚刚因为“补贴证据缺乏”而不了了之,“双反”案就接踵而至。

  不过,不同于“301调查”的是,此次更多的美国光伏企业坚定地站在中国企业这边。11月8日听证会上,25家美国企业和组织组团成立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并称“此种申诉的进行将抑制美国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与可持续性”;美国第一大光伏企业First Solar亦对中国企业予以强力声援。

  在得知Solar World等企业的诉讼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多家协会为能够“不立案”而不断奔走。

  之所以想在“不立案”上下功夫,是因为此次调查不同于“301调查”,“301调查”依据的是“WTO原则”,而此次调查则属于两国贸易摩擦,依据的是美国法律。“按以往经验,无论美国还是欧盟,只要是作为两国贸易争端直接立案的,90%以上是没有胜诉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向《英才》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一旦立案,中国企业将很难逃离被制裁,“他既是被告,又是法官,怎么做到公平。”

  因此,这是一起不公平不对等的“双反”调查案。“中国光伏企业前10名,以及一些台资和韩资企业都在这个单子里,这并非是单纯地针对落后企业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李俊峰表示,虽然一些小企业存在低价竞争,以赢得市场的问题,但是“双反”名单中的企业并非小企业,而是“尚德、英利、天合、中电”等优秀企业。

  然而11月8日的首次听证会,将“双反申请”推向立案流程的同时,也打碎了中国企业不立案的期盼。据了解,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定于12月5日前后进行初裁,如果认定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将继续进行调查,直至2012年1、3月,将分别初裁是否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组件和电池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关税。

  对于美国商务部就“双反申请”立案,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表示并不惊奇,但他认为“中国企业最终被裁定倾销行为的可能性不大。”佘海峰说,“光伏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很多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上市公司,采购等各方面都是透明的。”佘海峰向《英才》记者表示,为应对“双反”调查,很多美国光伏企业愿意证明中国的企业并没有倾销行为。

  Solar World对中国光伏企业提出双反的理由是:为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国的银行是国有银行,土地也是国有的。但却并未考虑美国企业所获得银行贷款利率更低,且SolarWorld还曾获得美国政府担保。“中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获得政府担保,Solar World的破产是因为其自身技术落后,规模小造成的,而非中国企业造成的。”李俊峰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竞争和破产的企业。

  “双反”案如若真的立案,美国光伏企业真能在这汪泥潭中独善其身?答案是否定的。如佘海峰所言,“目前只有少数几家美国企业在做电池和组件,大部分美国光伏企业的利益是跟中国企业的利益绑定在一起的。”

  中国光伏产业“关于部分美国企业对中国光伏电池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声明”,提供了一组数据,证实了“利益共存”这一点。初步计算,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50多亿美元装备、原材料和基础的辅料。现在向美国出口的不超过20亿美元,光伏产业对中国而言是贸易逆差。数据显示,为生产光伏产品,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EVA、浆料等原材料。2010年,中国生产企业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就不少于30亿美元。

  对于中国可否提出“反制裁”的提问,李俊峰表示,“不用说征收100%的关税,即便是征收10%的关税就已经剥夺了企业的全部利润,一大批企业将无法生存。但是中国的企业生存不下去,也就不会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料和设备,这对美国光伏企业而言也是一大损失。”他介绍,中国电池组件企业所需多晶硅,大量是从美国进口的,高的时候近80%-90%多晶硅原料来源于进口,2010年接近55%-56%源于进口,今年的进口也高达4万吨,其中,进口多晶硅中约一半来自于美国。此外,光伏电池板大部分高端材料及一些专用装备均来自于杜邦等美国企业。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美国大部分光伏企业会站到中国企业一边了。但是,既然“双反”既不利于美国企业,也不利于中国企业,如此“损人不利己”的勾当究竟为何?这不得不让李俊峰联想到贸易摩擦背后的真正推手——政治,“每当美国大选之年,就会出现骂中国无代价的局面。”

  事实上,美国就“双反申请”立案,并不足以撼动中国光伏企业的根基,毕竟美国的光伏市场在全球市场所占比例并不大。“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美国市场本来就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虽然美国市场不大,但是一旦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的欧盟跟风,将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灭顶之灾。佘海峰认为“欧盟跟风的可能性不大。”他介绍,Solar World最早是在欧洲提出对中国企业实施双反申请,但是欧盟各国对此意见不一致,才致使其去美国提出申请,因此在欧洲很快立案也很难。“solar world是一家德国公司,它是在德国启动不了双反程序,所以才在美国启动。”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宝申与佘海峰持相同观点,“欧洲是以德国为主,德国是一个进出口国,贸易顺差很大,不会通过贸易保护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因为出口大于进口,如果实施贸易保护对其负面影响更大,所以我们认为欧洲市场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占据主要位置的。”

  不过,佘海峰认为即使立案也不可怕,“有了裁定结果之后才会征收关税。而且即便有了裁定结果,还有一年的反诉期,如果反诉期能够胜诉,多征收的关税还能退回来。”但是李俊峰认为反诉成功几率太低,“因为美国和欧盟并不认可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以也不认可中国的企业行为是市场经济的行为。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原则。”

  增长的陷阱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混迹多年的,还是新进入的,每家光伏企业都有着同一个感觉——“冷”。而这一轮寒流,确实远远强于2008年那一次。2008年的光伏业危机缘于外部环境的变冷,国内供需并未出现失衡。而这一次,则是内忧外患,不仅外部环境差,而供给与需求失衡带来的阻碍更强。

  “光伏行业有3家企业就够了,最多别超过10家,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李俊峰认为,光伏行业自2007年开始,出现了“增长的陷阱”,过多的投资扰乱了市场的供给需求平衡,所以“还是需要这么一场严冬,冻死一些发育不良的企业”,进而稳定市场、稳定价格。

  2007年,光伏产业的回报率高达200%-300%,虽然之后不断下降,但直至2010年回报率还能达到30%,而2011年就仅剩10%,目前甚至更低。“暴富的地方就是暴利的地方,暴利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李俊峰认为这是一个“创造神话—复制神话—捅破神话”的过程,“后来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照搬前者的模式。因为组件制造很容易复制,没有创新。”

  据数据显示,2007年光伏产业销售额为1000亿元,2008年就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亿元。除销售额攀升外,光伏电池产量的倍增也是衡量“增长的陷阱”的一杆秤。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1.78GW,占全球总量的26%;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就达到了8GW,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在世界10大生产商中4家是中国企业,中国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上的份额从2009年的15.4%增至2010年的47.8%。

  然而,如此高的产能释放缺乏相应的需求支撑。“目前不是光伏市场不好,市场需求增长依旧很快,2008年增长了20%,2009年增涨了近70%,2010年增涨了近130%,2011年至少也要增涨30%-40%。”李俊峰介绍,“但是我们的产能增涨的更快,每年高达100%的增长,导致每年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爆发性增长就会出现爆发性的危机。“出现危机之后,企业就期待政府扩大市场,但是扩大市场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必须压缩不良产能,使得产能和市场要同步,或者略快于市场需求,不要期盼市场爆发式增长。”李俊峰直言,光伏行业亟需自律。

  停产的魔咒

  7月1日,无锡尚德宣布与MEMC公司终止了10年的合作协议,并支付了2.12亿美元的巨额赔偿金。据称,终止合约后,尚德将不再需要按合约在2011—2016年间购买大约4.6GW的硅片,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能为尚德电力省下大约4亿美元成本支出。据了解,一部分企业的供货合同长达5年,甚至10年,而此前约定价格时正处于多晶硅价格的最高点,因此普遍比目前的现货价高。

  此后不久的9月,多晶硅上市公司乐山电力公告称,其将与天威保变联手向从事多晶硅业务的子公司乐电天威增资3.82亿元,以帮助该公司实施单条年产能3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冷氢化技改,以期通过技改,有效降低多晶硅的单位成本。

  与尚德股份、乐电天威相比,永祥股份的日子或许更难熬。2008年,多晶硅高价时期开始建设的二期、三期多晶硅项目,目前二期刚刚进行试产,仍有年产6000吨的多晶硅三期项目正在建设。投资成本尚未收回,就遭遇了价格大跌,能让企业熬过寒冬的唯一途径,就是充足的资金。然而,与其稳步建设项目不同的是,永祥股份上市之路却非坦途。自年初就筹划上市募集资金,近日却爆出重组* S T远东因盈利难卜受阻的消息,这与当前较差的外部市场环境脱离不开关系。

  即便是运营状态良好的企业,也在资金链条上未雨绸缪。“一些投资性的项目,尽量控制和放慢节奏,主要的资金集中在日常经营方面,而不是用于投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能够满足生产,但是钟宝申还是在资金保障上下足了功夫。

  不过,多晶硅企业大多未减产是有难言之隐的。多晶硅属于大型化工项目,一旦停产之后,设备和管道再启动的周期就很长,成本也很高。“虽然按照现在的多晶硅价格,大多企业都是在亏损,但是减产的损失会更大。所以大多都还在做。”佘海峰告诉《英才》记者,“但是硅片、电池企业,即使买了如此便宜的多晶硅还是不能实现盈利,因此很多都已经处于减产状态。”

  “对电池板和多晶硅的企业而言,资金链压力比较大。”钟宝申说,“目前,下游电站系统运营商越来越具有话语权,账期就越拉越长,这就使得组件企业收账周期拉长,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电池企业,电池企业缺少资金就会影响到硅片企业,到最后各个环节资金链都比较紧张,而盈利却在不断减少。”

  事实上,因库存存量造成的损失,还远远不及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损失。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多晶硅价格约为20-25美元/公斤,与年初相比已经跌去了50%。而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依据保利协鑫公告“22美元/公斤”的生产成本计算,已经是微利甚至亏损。而“国内每家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一样,但是大多都高于22美元/公斤,很多都还停留在30美元/公斤的水平。”钟宝申告诉《英才》记者。

  2011年初至10月,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已分别下跌了57%、55%和31%,逼近生产成本。而终端的系统商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是“下游企业的日子还可以。主要是价格一直在下跌,短期之内大家都有存货贬值的问题。”佘海峰所言并不虚。对于下游系统解决方案商而言,多晶硅价格下降引发的硅片、组件的价格滑落,为其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启动国内市场

  两头在外,污染在内清洁在外……多年来,光伏产业虽然顶着“新能源”的帽子,但在国内却没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不过,“真正的市场在中国。所有的企业没有中国市场就没有实现国际化。明年中国可能就成为世界重要的光伏市场。5年之后,中国光伏市场占到全球市场一半也是有可能的。”李俊峰对国内光伏市场颇具信心。

  当然,这份信心很大程度上缘于“政策给力”。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光伏电价新政,规定今年7月1日前核准,并能于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标杆电价定为1.15元/度;而在7月1日后核准,或此前核准但未能在年底建成的项目核定为1元/度。

  “过去没有规定电价,没有电价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客户。发电企业生产的电不知道卖到哪里,因此也就没有盈利模式。”钟宝申说,“未来中国的市场就看政策对电价的定价走势。如果明年还能维持在1块钱,国内还会有比较大的增幅。”据了解,中国去年安装仅为500兆瓦,2011年就达到了2000兆瓦。

  无疑,这对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又在海外遇强寒流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是利好。不过,经历了以往的冲动投资之后的企业,在这一轮的投资中倍显冷静。

  “今年国内市场启动了,我们也在国内把销售的关注点分布了一些,但并不是说其他的市场不重要。我们的眼光是看全球的。”上述不愿具名的光伏人士说。

  佘海峰也认为,国内市场肯定要发展,但是短期全部转向国内不太现实。“国内市场刚刚起步,每个市场都有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亚洲市场,澳洲市场,东南亚市场,光伏启动都很快,目前非洲市场也开始起步了,所以全球光伏市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