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企业主>文章页
制造业审计思考
字号:

类别: 财务管理 时间: 2010-09-02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审计
世俗的生存正将激情吞噬,已长期懒于将零碎的想法落成文字。今天是周六,一早醒来,敲起了键盘,感触于L会计师事务所在那家拟上市A国企的审计轶事。

世俗的生存正将激情吞噬,已长期懒于将零碎的想法落成文字。今天是周六,一早醒来,敲起了键盘,感触于L会计师事务所在那家拟上市A国企的审计轶事。

A国企在当地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因政府主导上市,L会计所承接其审计业务。那时是09年末,我也因其他业务而在A国企呆了两天,L会计所在A国企组织了以老总为首的全面存货盘点。10年2月我再去A国企,那儿的一位会计师感叹:“我原以为上市审计有啥新鲜,仍不过填了一系列EXCEL表。”10年4 月,L会计所因为A国企成本暂停了审计,而A国企在L会计所指导下又开始了一场成本重算工作。时至今日,我和A国企财务总监聊天,存货成本仍不得果。

让A国企和L会计所纠结不开的是存货、成本。存货是盘点不清的,成本是算不明的,这是制造业的普遍性问题,这个结的成因?怎样求解?

一、盲点

制造业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跟踪、汇报过程,也伴随着会计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数据加工处理和传递过程。单从计划管理角度,制造业业务流程是有序的。单独从会计角度,制造业存货流转和成本归集分配过程是清晰的。但与业务过程同步产生会计数据时,错误难免,且一错到底。

以上不过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常规的制造业流程,还有更多更常见的流程如:委外加工、受托加工、交互加工、质检、返工、因工(料)报废补料、投产变更、改制、工艺变更、生产紧急插单、废品回收、边角料利用、副产品、联产品、原料代保管等等,会计亦或审计,心有余而力不足。

仅见过的通常层面的会计工作,并不能全程追踪销售、生产、采购业务流程,一个环节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单据、另一个环节也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单据,且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递推演绎错误。制造业的存货、成本数据,最终成了一个数字符号。无意义的符号,与会计核算方法无关。

仅见过的通常层面的审计方法,盘点、倒扎、成本分析。会计本已与业务离谱,基于会计层面上展开的审计,更与业务不靠谱。审计制造业的存货及成本,盘点、倒扎、成本分析,审计不出实质问题。

制造业计划管理、全业务流程跟踪管理,是会计或审计盲点。

二、特征

无论多复杂的事件,都有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这是个人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同此道理,制造业无论规模、无论复杂还是简单生产,销售、生产、采购三大主要业务版块因计划系统而拧成一体。

还有常见的面向订单方式生产的制造业,依然是以销售计划制订生产计划,以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按投料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作业,计划及流程始终是全企业各部门围绕的中心。

上述列表的制造业计划及流程,若能得到相对有效的执行,所有业务工作,过程能追溯,结果能集成,且已同步为制造业会计管理重难点之存货、成本提供准确基础,产品成本结构、成本要素、存货自然水到渠成。

三、思路

弄清了制造业基本特征,审计思路也初步捋清了。

1、一个客观事实:函证满天飞,供应商或客户根本置之不理;计价、数量、品名等都均可操纵调节盘点;成本倒轧也不过数字游戏圆圈。因此,对函证、盘点、成本倒轧等常规审计手段或底稿,迷信不得,宜有限使用,更不要拿之问责企业。

2、深入了解企业计划编制、下达、汇报过程;

3、随机获取产品或订单计划样本,分析是否能全程追溯其销售、生产、采购过程;

4、随机获取销售、生产、采购流程样本,分析会计数据的采集和加工是否与业务流程同步;

5、制造业会计工作成效最终在系列订单或产品成本结构上见分晓,成本结构清晰,订单或产品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更一目了然,经营决策也错不了。可见,审计成败,主要归结为对订单或产品成本结构的认定层面。

四、对L会计所和A国企的一点提议

A国企已有50多年的历程,属订单型制造业,优质订单源源不断,经营性活动产生的资金流维系了企业营运,其症结在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订单需求。A国企的存货成本是历史遗留问题,假定在L会计所主张下A国企算清了存货成本,于A国企,仍不过一个数字,运转照旧,于L会计所,不过一个工作底稿游戏。假定A国企的存货成本计算无论怎样都不能得到L会计所认定,L会计所已预收巨款,不免让A国企认为L会计所不仁不义。虽不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中介机构首先抛出诱饵,预收高额费用后,挖陷阱套牢企业的案例,据说很多很多。

曾听过郭晋龙的一堂培训,他的原话也道不完整了,大意有点禅学意味:今天不能还原昨天的事,今天的审计也查不清昨天的会计。L会计所和A国企,不宜再僵持了,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师出虎门一:有色金属矿山类项目

好久没有写工作总结了,最近很疲惫。严格意义上讲,其实也不至于疲惫到没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许我是心累,以至于失去了总结的动力,为此也发现近来提高特别慢。回想起,写工作的总结的习惯已经快三年了,在不断的周而复始当中,得出了一些窃喜的理论,也都与朋友们分享过。

来新公司近4个月了,参与的三个项目,前两个项目也都一一做了总结,现在开始就前段时间刚做完的项目做深刻追溯。

项目名称:某有色金属矿山类项目

项目时间: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

一、项目说说看

文章的开头还是说点开心的,先讲讲学习到的东西吧。以往做审计的时候,也参与过一些矿山和有色金属类项目,但是着重点不一样,审计把握的数据是过去的经济现象和短期的未来影响。而我这次的任务主要是预判的角度看待未来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分析及公司治理。无论前者或后者对于业务的实质往往都要深入了解后再结合一定专业知识才能做出判断,风险导向审计也这么要求的,只是现在的审计工作中,项目经理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而已(花了巨大的时间去走形式,从而规避有限的法律责任,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曾经,飞草老师也说过,我也顶过,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非常重要。那里面有很多审计人员应该去关注的行业数据和技术工艺特征及特别风险。而中国数十万审计人员中又有多少人完整的看过一本招股书,而看过招股书的人又有多少精读过同行业的业务和技术。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我基本可以肯定,这个数量绝对可以用K来计量。

针对招股书的“业务和技术”章节我在后续的总结中将做进一步讨论,并将提交一份足以震撼各位的分析表附件(前期我提供给各位一份资料,不过那不是我整理的,而我自己还有一份略微不同的材料)。

接下来,主要讨论这个项目中我所学到的知识(简述):

A:但凡资源类项目,黑白两道都要熟:也许你会笑我不务正业,开头就说这些无厘头的事儿,反正我也不引申其内涵,就点到为止吧。

B:《采矿手册》与《选矿手册》:如果是行业内人士的话,大部分都应该知道这两本书的含量,这就好比《企业会计准则》及其解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一样,由于采选矿项目的技术工艺和建设投资及相应成本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不会有太多出路,但考虑到书价格巨贵无比,全套买下来需要2000块左右,大家还是下载电子版。如果有朋友即将参与矿山类审计、投资、尽调项目的话,我比较推荐这两本书的电子档,因为他们可以迅速的让你理解矿山的技术工艺流程。

C:证书:开矿要有N多证,根据不同的矿种而不同,但大概有如下几个证,是必须要的。

1、探矿证:这个是探矿的批准证书。要根据白道而来,没这个证,你就甭想探测矿产储量和分布状况,你有什么样的资质就能申请什么样的矿,多大的矿。

2、采矿证:此证是采矿的批准证明,没这个证就甭想开采(偷采除外)。采矿证是法律上规定,探矿证优先原则,即使你一直办不下来采矿证也没事,反正这茅坑是你的,别人也拿不去,除非黑白两道夹击。

3、卫生许可证:这个是环保局批准的证书。一般是项目可行性分析后,环境保护局和发改委共同认可的一个证书。没这个证,你也办不下来采矿证。

4、安全生产许可证、爆破证、矿长证……

证书例举完毕,说实话,做完这个项目后,我才发现办实业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些还不包括工商、税务等证书。

[#page_D:业务和技术:#]



接下来我要从外行角度来好好谈谈矿山类项目的业务和技术:个人觉得,中介工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和各类工种聊天。这个项目中,我通过和公司几个工程师的聊天,学习到了矿山的开采工艺和流程及重大注意事项。真的感触颇深!其中,我把对审计有用的东西都罗列一下。
矿山类项目的流程如下

首先:在原矿中,我们要注意几个重要名词。
1、
品位、回收率、贫化率、损耗率:这些决定了售价和下游产业的成本及精矿产量,这几个比率很重要。
2、
露天开采或则地下开采:决定了开采成本和使用的机械及风险。
3、
资源储量:大家具体可以参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文件,这个决定了矿山的规模和开采机械设备的型号和耗能情况,及对后续的选矿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4、
征地费:此费用巨大无比,同时回缩性又让人不得不佩服,完全看操作和手段。
简简单单四句话,我如果要展开,真的是有说不完的话。如果大家以后碰到矿山类项目,在原矿流程中注意关注这几个要点。
其次:选矿环节,正如上面流程图所述,从碎矿到精矿整个都可以称做为选矿环节。选矿的工艺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分别有重选、浮选、磁选,根据不同的工艺进行综合选择。设备、员工数量、能耗、建设条件等都不同,相应的成本自然也不同。在此,我主要告诉大家有几个重点需要关注:
1、
选矿设备:大家可以根据企业预定的工艺和生产规模去各大矿山设备销售企业处寻找对应的设备和型号及耗能,这样,你就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和大概耗能情况。
2、
耗电、给水:这个费用将占据选矿过程成本的近20%,只要你的分析程序执行到为,根据设备的型号、生产规模、用水量做相互的钩稽,无论是反推、正推你都会得到强有力的可靠证据,要注意的是这可是个细活噢。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在此,就不举例了。
3、
尾矿库:说到这个,我想大家都还记得2010714日发生的某矿业上市公司尾矿排放事件吧。我们暂且不追求该事件背后的因素,只谈业务。为什么该矿业公司随意排放尾矿呢?主要还是因为建设一个尾矿库的成本是巨大的。上面所说的最后一个流程完毕后,有一个尾矿的排放。不管是什么矿山项目,尾矿库是一定要建设的,而且成本是非常大的,他的大小绝对不会小于征地费(特别是浮选后的尾矿,巨毒无比)。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此外,他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依然是可以做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程序依据。

E:市场:这个话题如果引用到审计理论当中,那就是风险评估程序中第一项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分别包括: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产业链、国内外行业供给及竞争情况、市场规模及趋势(如果我一一例举则就是抄审计书了)。为什么我们要分析市场情况,而恰恰市场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一个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空间、上下游限制都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即行业的可持续如果都有问题,何谈企业的成长性?又何谈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要做好市场分析这块,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法论是关键:方法论决定了逻辑关系,无论是赛迪还是汉鼎,只要方法论没错,那么就没人敢说他们错了,当然一且都建立在道德底线成立的基础上。为此,我总结了对业务与技术的四个心得:1.开始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确定行业的定位,这个直接关系到行业的细分领域和市场描述方式;2.分析企业所在细分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3.细分市场背景一定要和最新的国家大政策相关。
2、
数据来源:我知道,肯定很多人早就在问,有关产业链分析的数据去哪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类的抱怨声音。我一直认为,只要是上市及准上市公司,其相关产业链数据就没有找不到的,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拍脑袋(但切记,逻辑不能出错),监管机构谁敢说你错了?那叫他拿对的出来!为此,我罗列如下业务数据来源:
a: 国内外招股书,招股书里面的信息真是丰富至极,尤其是A股。我已经不想再强调她的重要性了。当然,你绝对不能直接引用招股书的数据到底稿。而应该引用招股书中数据的数据来源。这话虽然拗口,但大家自己琢磨一下吧。
b: 国内外上市公司年报,这个大多数审计人员都会的。
c: 行业协会及其年鉴,一般只要公司所处行业有协会及其年鉴,那么一般他们都会买,直接管他们要,不给就哭。
d: 国家权威部门网站,所以建议大家闲暇之余,多去国家核心权威网站转转,看看里面都有哪些数据。要知道,“数”到用时方恨少!
e:论坛,考虑到在视野的地盘,呵呵,我就不推荐别的论坛了!
f:将以上信息收集,综合加工整理!

这个项目所学到的主要就这些,当然,其中还包括很多综合性的东西,不是这个项目学会的,而是通过多个项目及和几个朋友共同讨论得出来的,有什么不对的, 还希望各位谅解。并不吝指教!

二、忽悠之我见

最后要说的是干我们这行的,都说靠忽悠,其实不假,但这忽悠真是要看水平的。会计师、律师都看券商不顺眼,拿钱多,干事少等等之类的。可是,券商们的忽悠真的不容易。虽然,我目前只是做的投行外包业务,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忽悠是需要智慧的,具体我就不说了。总之,沟通能力是王道。近来,我总结了两点关于忽悠的特色,虽然做的还不够,但继续努力。
1、不要被忽悠震住,我刚进公司的时候,被同事和一些券商的口才所震住,但时间长了,我突然发现,他们说的大部分话都是在炒现饭,一句话翻着说、拆着说,沟通了半天,80%的内容都是水货。如果你有够强的总结能力,就不会被他们所震住,后来经过我和同事的多方面分析,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不给对方足够的反应时间。还有,正是他们自身的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迅速了解对方的实力,以边便好调整沟通的内容。但是话虽如此,做为新手,在你每次沟通前,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主动权肯定在你手里,时间长了,你就不需要准备。
2、明确客户需要什么,沟通双方如果意图不明确,将会非常被动,你努力了半天,结果在对方看来就是个屁。

三、关于近来,CPA之声的抱怨气息

虽然离开了审计行业,但来视野的次数一点都没有减少,因为从这里能向各位大师学到不少分析方法和信息来源渠道。可惜的是近几个月来,CPA之声的抱怨越来越多,迷茫者也越发之焦虑,有甚者竟然开始辱骂行业。看后,我觉得可叹,而不可理解。关于这种现象,资历尚浅的我也说说看吧。


首先:万万不该对审计行业报有甚多期望,特别是发财梦,考CPA也不要觉得上天入地了。26岁的我,虽然也想过发财,也想过高人一等,但从来没有寄托于审计行业,而纯粹只是把她作为我第二个大学。谁叫我学的是财务呢?审计行业的工作性质、盈利模式、工作强度就已经决定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部分层面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软件”能力。何谈高薪酬?大家认认真真的思考一下,当前事务所发展的“业务和技术”,只要其盈利模式不改变,事务所的薪水是很难提上去的,可是问题又来了,其盈利模式一旦改变,那么也不叫会计师事务所了。具体原由,自己想想吧!

 其次:考CPA,你学到了什么?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东西,在此不多点评,虽然我已不在事务所,但周边考CPA的同事一点都不比事务所的人少,其中的故事我想就不多说了。

此外,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成熟的职业规划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但我坚信面包和牛奶都会有的。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