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领导力>人力资源>文章页
2008美世中国二线城市薪酬现状与趋势分析
字号:

时间: 2009-03-11 来源:美世公司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美世近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整体薪酬调研报告》,不仅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企业进行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薪酬分析,更是将调研全面拓展到天津、苏州、南京、大连、厦门等近18个中国二线城市的企业当中。

随着一线城市行业竞争的加剧及其运营成本的大幅提高,外资开始大举进攻中国的二线城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甚至以“你在忽视世界下一个经济增长传奇吗”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专门讨论对中国二线城市投资的发展趋势。由此不难推论,二线城市的投资发展将对中国未来的整体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世近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整体薪酬调研报告》,不仅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企业进行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薪酬分析,更是将调研全面拓展到天津、苏州、南京、大连、厦门等近18个中国二线城市的企业当中。报告覆盖了高科技及互联网、制药、快速消费品行、制造、零售、汽车、石油化工、保险金融等十几个行业,近2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参与。

华东地区的整体付薪水平居全国前列

长三角地区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密集的人口分布使其具备得天独厚的投资发展条件。事实证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长三角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里既是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近年来长三角的制造业突飞猛进,大有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的势头,大量外资在众多优惠条件和措施的吸引下陆续进驻,由此更是带来人才需求的急剧上涨。

从美世2008整体薪酬调研中的对人才流动率的调查来看, 华东区的二线城市中,苏州的流动率最高为18.8%, 然后依次是无锡13.2%,常州12.2%,杭州/宁波 11.8%,南京10.5%。人才流动是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多相联系的。苏州,是长三角二线城市中最早开始吸引海外投资进入的城市。苏州距离上海的地理距离近,企业经营成本又低于上海,配套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落户在这里。而杭州和宁波仅次于苏州。但经过近几年苏、杭两地的经济快速发展,运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急速上升,部分投资商开始把目光投向临近的南京和常州。以南京为例,2007年吸引外商投资近38亿美元,同比06年增加22.3%。南京市还被2008中国制造行业调研评选为中国制造业十强省市之首。而数家知名汽车集团选择南京作为生产,研发和制造基地,更是迅速提升其在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经济地位。而常州,其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其投资增幅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在50%左右。那么我们这也就不难推断,人才流失率为何节节攀升,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资企业陆续进驻所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必然结果。

由于华东二线城市主要以技术研发和制造企业为主,对工程技术研发人员有大量需求。从08年调研发现,华东二线城市不同职位之间,技术工人流动率最高,其次是管理层,排名第三的是工程师。最难招聘的职位依次为生产线管理人员,电子/机械工程师和研发人员。

薪资水平上,据美世08年的调研结果,华东地区的整体付薪水平居全国前列。07年主要二线城市的薪资增长率基本接近,南京(9.6%),无锡(9.5%),苏州(9.2%),杭州(10.1%)及常州(9.6%),甚至高于一线城市上海9.3%的平均薪资增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杭州聚集了大量高科技公司,而高科技行业整体付薪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京已经有很多跨国公司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其整体薪资水平将高于以制造工人居多的其他华东二线城市。而苏州薪酬增长已经相对其他城市放缓,这一定程度上与外商投资焦点开始转移有关。

珠三角地区薪酬竞争力较弱,较难吸引和保留人才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珠三角得益于其先天的地理优势——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在此投资设厂,曾被誉为“世界工厂”;但由于企业的模式过于单一,使原本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高消耗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珠三角地区逐渐失去竞争力,陷入困境。一直以来,加工出口都是拉动珠三角经济的一辆重要的马车,而“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也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期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最低工资的多次上调和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拖累世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使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08年末,广东东莞部分来料加工型企业的相继倒闭,预示着珠三角地区未来的经济形势将会非常严峻。目前,广东省政府正积极研究、规划和调整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策略,升级产业配套,以期能维持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