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文章页
叫停的尴尬何时了

类别:金融时间:2008-07-01

标签:监管 金融监管 银监会

叫停,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上月底,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领头羊——信托类产品以“窗口指导”的方式被叫停了银行担保,6月上旬;银监会紧急叫停商业银行开展的外汇保证金业务;去年9月,央行、银监会同时发文叫停了“非交易性转按揭”、加按揭和循环贷……

可以说,监管部门手中的“大棒”动作频频,在目前中国金融秩序建设时期,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风险势在必行。可是,棒子挥舞是重是轻却争议不断,是先放行再监管还是先束缚后逐步放开永远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上周在上海,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金融稳定部主任凌涛就表示:“在更加关注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和鼓励金融创新;同时,监管也有必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否则金融创新就有可能放大与积聚风险。”

其实,自然法则“适者生存”在金融机构同样适用。就拿目前岌岌可危的信贷资产类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它的产生也正是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适应货币政策的应时之举。自中央将适度从紧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存贷差收入下滑,有些中小银行的信贷规模更是吃紧。而信贷资产类产品的出现正是商业银行将存量或新增贷款替换成“信托+理财”产品,等于从大众手中募集资金给原有客户放贷,一时间,银信合作达到了空前的默契,“金融创新”的溢美之辞接踵而来。

而在最近,这种创新终于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银监会“窗口指导”规定银行不许为此类产品提供担保,但是银行信誉已经深深扎根,加之大部分打包资产都是经过分级筛选和后期管理的,故在银行的“隐形担保”下仍有不少投资者胃口不减。更有趣的是,少数银行在政策来临之前加大了发行这类产品的力度,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角力无时不在。

监管似乎总是滞后于实践,有业内人士坦言,商业银行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要求其总是在绞尽脑汁钻政策的漏洞,而监管部门内部由于政策和人员的不连续性,导致很多规则并没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虽然说监管落后于创新似乎符合历史经验,但是我们的监管机构如果在放行前多些审慎地思考,出现问题后只能堵不能疏的尴尬就会少很多。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